图片新闻

德江发展果树种植带动乡村旅游
近年来,德江县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堰塘、龙泉、钱家、荆角等乡镇和326国道、303省道沿线发展果树种植,带动乡村旅游。随着城...

信息动态

德江概况

  德江县取名于乌江,据史志记载:“德江,古延江,今乌江也。”乌江从南至北贯穿其境,全程48公里,东属武陵山脉,西属娄山山系,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由于是连接荆楚和西南边陲的纽带,自古享有“黔北门户”之美誉。

  德江县处于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脉的交接处, 也是思南、印江、沿河和务川、凤冈五县之中心腹地,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地灵人杰,素有 “中国傩戏之乡”、“天麻之乡”和“革命老区”之誉,属“乌江百里画廊”旅游景区之一。有中共湘鄂西分局枫香会议会址及纪念碑、黔北特委会议旧址、安化文庙、隋唐扶阳古城遗址、大龙阡溶洞、泉口万亩草场石林、乌江画廊等历史文化旅游圣地。

  县境东西宽63公里,南北长67公里,呈三角形状。最高海拔1534米,最低海拔320米。全县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辖7个镇13个民族乡,345个行政村,2939个村民组。全县总人口53万人,聚居着苗、土家、仡佬、侗等16个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占63.29%。境内山峦起伏,峰林木翠,沟壑纵横,河流深切,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最高海拔1534米,最低海拔320米。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6.6℃,日照1109小时,降水量941.4毫米,无霜期269天。

旅游景点

美食

住宿

交通

娱乐

购物

旅行社

旅游节庆

乡村旅游

乌江百里画廊佛教圣地东山德江马耳河峡谷风光隋唐扶阳古城

经典路线

您现在的位置: >德江县 > 旅游资讯 > 正文
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

张珍强:用改革精神推动德江发展

日期:2015-01-28 11:34:01   来源:贵州第一旅游网  作者:  编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德江县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和省委、市委全面深化改革要求,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36项行动计划为准绳,本着“战略、需求、问题 ”三个导向,认真策划,深入调研,大胆探索,立足突破,顺利完成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确定的11个方面43个小项目标任务。
  以城市建设经营的“德江模式”引领改革
  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德江抓住省委、省政府将德江作为黔东北枢纽中心城市的定位,以土地财政撬动城市建设资金,通过“政府牢牢掌握土地一级市场、开发利用二级市场”的模式,在遵循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由政府负责完善开发路、水、电、讯、网、景、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后,再将土地以招拍挂的方式转让,为城市建设挖到第一桶金。
  通过BT(建设—移交)、BOT(建设—经营—转让)、PPP(公共部门—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成功实施了县一中、县职中整体搬迁、建成贵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等重大民生项目,完善了城市功能和市政设施。以城市商业广告经营权为条件,将城区公交车停靠站、人行道护栏等承包给投资商修建,探索将城南新区公园和部分街道卫生、安全等公共服务外包,减少政府管理成本,达到最佳效果。
  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城市经营的良性运作,使德江县城区面积和人口在短期内得到迅速增长,三年时间县城面积从10平方公里拓展到18平方公里,人口从不到10万增长加到17万。今年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等11个国家部委相关专家领导到德江召开小城镇建设示范试点座谈会,标志着德江城镇化战略迎来又一个春天。
  以农旅一体化发展的“德江样板”实践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农民增收是核心。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造成农村劳动力缺失,大量田地撂荒,土地产出率严重下滑。为破解这一困境,该县选定距离县城近、交通条件好、土地资源丰富的高家湾村作为试点,整合新农村建设、党建扶贫、三个万元工程、乡村旅游和农村集中建房等项目资源,统筹调度。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打破土地四至边界,整合土地资源,承包给公司企业或种养殖大户统一经营,先后引进贵州丰彩大地、旺江公司等四家企业入驻高家湾,按照“中国土家民族文化村”定位发展目标,投入5.6亿元,围绕“休闲、观光、科普、体验”等山地农业综合体,对园区内的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庄、儿童乐园、休闲会议中心和风情水寨进行 “整体包装”,建成一个“年年有节、季季有花、月月有果、天天有客,蓝天白云、炊烟袅袅”的美丽乡村。
  今年,高家湾村民凭借“土地流转金、打工酬金、入股分红股金”“三金”收入,人均纯收入可达到10000元以上,成为全市十大星级园区之一,有望进入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前5名。农业园区实现了山区农业汗水式增长到多元化增长的跨越,开启了山地现代农业的新河,带动建成泉口万亩草场生态畜牧园区、合兴万亩白茶产业园等2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加快了德江以“烤烟、天麻、核桃、茶叶、畜牧业”等为主导产业的“五大特色产业带”快速发展,成效明显。
  以农村经融试点“德江经验”推动改革
  当前,困扰“三农”问题的核心还是融资难。对此,德江抓住中央关于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机遇,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利用农民手中的耕地、林地和农村房屋宅基地等资产,在煎茶镇、复兴镇率先启动“三权”(土地经营权、房屋和宅基地产权、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目前,通过“三权抵押”模式、累计发放贷款2.2亿元,发展省级农业示范园3个,注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84个,发展养殖专业大户983户,建立养殖示范小区36个、养殖示范园3个、优质肉羊生产基地15个,种植茶叶3.56万亩、天麻42万平方米、烤烟5.81万亩。“三权”抵押贷款模式被省银监局总结提炼为破解融资难的“德江经验”,已上报国家银监会,拟在全国推广。
  同时,该县以企业法人的人品、产品、抵押品和电表、水表、财务报表作为主要考核依据,以“三品三表”信用信息平台管理,根据得分将企业信用等级分为优良中差,并授予相应的贷款额度。今年,全县以企业“三品三表”获信用贷款1.4亿元,培育壮大16家中小企业。副省长刘远坤在全省农村金融和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工作现场会上评价:“德江县从农村金融改革破题,着力解决产业发展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在探索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企业三品三表信息考核融资工作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填补了贵州省第五轮农村改革试验选题的空白。”
  以行政职能转变的“德江效应”深化改革
  改革的活力,来自政府职能的转变。为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发展需要,德江积极探索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新途径,投资2600万元,新建占地15000余平方米的行政服务大厅,秉承“真心、细心、热心、亲民、便民、利民”的服务理念,46个县直服务单位全部入驻中心,设服务窗口62个,顺利实现“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目标,为全县深入实施“两集中、两到位”行政机构职能改革拉开了序幕。政府原有职能部门重组设置为24个,顺利完成职能部门“一把手”岗位调整,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
  目前,德江正进一步创新思路、坚定信心、扎实苦干,为加快建设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开辟便捷的道路。
  继续探索“经开区+公司”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贵州强德实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作用,通过国有资产划转、专项资金支持、特许经营权转让、土地储备营运以及资本运作等多种方式,扩大园区经营公司资本注入来源,增强其经营实力。同时,探索园区内部人事制度改革,除经开区内设机构的主要领导外,其他岗位人员均可采用聘用制度,以“去行政化”方式配齐配强开发区人员,理顺内部各部门职责职能,实现开发区的高效、有序运行;逐步加强开发区与办事处、社区(村)工作的融合,逐步实现对所在地办事处托管;县发改、国土、住建、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授予开发区独立的审批权或建立联席会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快项目落地、建设、投产。
  继续探索山区农业发展新模式。以高家湾“村级组织+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为样板,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商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农业产业,以“借鸡生蛋”的方式,完善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特色农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主体,着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题改革,培育一批有土地、有人员、有装备、有市场、有规模、有标准、有标识、有效益的“八有”家庭农场,使家庭农场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细胞”,走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科技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继续推进社区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以街道住宅小区、自然村落为基点单元,通过“干群连心室”、“群众工作站”、居民自治组织等社会服务站(点)为细胞,将居民、村民的户籍详细信息录入社会服务管理网络平台,全面掌握民情信息,有效管控各种不稳定社会因素,及时调处或化解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各种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社会。
  继续加大农村金融试点试验改革模式。抓住德江被作为全国农村金融试点试验县等政策机遇,进一步完善农村“三权抵押”担保机制和变现平台,由县财政局、县金融办、人行德江支行、县银监办等部门牵头搭建“政企融资平台”,对支持该县三农、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部门,税务部门给予奖励优惠,对发放“三权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县财政给予相应的利率补贴,真正让农民的资产变活。同时,加强企业信用平台建设,全力推动企业“三品三表”征信贷款发放,为中小企业发展解决融资难题。
  继续加强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培育模式。围绕“隋唐古邑?神韵傩乡”的民族地区旅游形象定位,引进文化旅游品牌企业开发旅游文化资源,重点打造洋山河、万亩草场石林、扶阳古城、白果坨湿地公园、大犀山森林公园、傩溪谷、奇石文化城及德江温泉等景点景区,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强力推进景区建设,以大交通引领大旅游,积极带入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共同推进铜仁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分享到:

相关阅读